第十五章
困中前进,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襄阳地区既有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各项政治运动普遍性的一面,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特殊性的一面。其中,主要表现在襄阳社会经济在困境中得到了适度发展,基本形成了襄樊自己的地方工业体系,并且初步构建了向大城市阔步迈进的城市框架,为襄阳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襄阳地方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搜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后期,是襄阳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襄阳同全国一样,经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年的大型武斗和“四人帮”猖獗的年,仅襄樊市区工业总产值就比上年下降:年比上年下降37.44%,年比上年下降1.1%;利税年比上年下降47.84%,年比上年下降12.62%。
但是,由于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的抵制和斗争,使这种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上铁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中央省属三线企业的布点以及科技人员的大量引进,为襄阳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襄阳地区(主要是襄樊市)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步子仍然是比较快的。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工业发展不仅门类比较齐全,而且从总体布局上初步奠定了以樊西轻纺区、樊东化工区、万山机械区、郑家山电子区、钱家营建材区为基础,初具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到年实有工业企业家,可生产多种产品。其中,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等六个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这个时期能够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主要原因:一是充分发挥本地区各种优势。如发挥在襄阳地区的中央、省属三线企业的技术优势,发挥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发挥鄂西北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矿藏资源的优势等。二是认真学习沿海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以攻本地之玉,提高自己的工业水平。三是坚持走自力更生、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收到了多快好省的功效。
一、挖潜革新改造,发展机械工业
机械设备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基础,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襄阳的机械工业由老虎钳、铁匠炉到车、铣、刨、磨、钻;由简单农机修理到多门类的机械工业;由手工操作到半自动化、自动化。这种发展变化,主要是通过设备更新,挖潜、改造老企业,开拓新产品逐步实现的。
1、从手工操作到生产线作业。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具改革高潮中,襄樊市区开始兴办机械工业。以东风木器社和望江铁器社为基础,合并成立了襄樊市铁木跃进机械厂(襄樊市力车厂的前身);以手工业联社的一个小五金厂为基础,成立了柴油机厂、电机厂和精密机床配件厂;以后新建了市标准件厂,加上由省二机校改成的襄樊市机床厂,构成了当时的机械工业的主体。
进入七十年代后,机械工业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程,生产手段开始向专机和生产线发展,产品向多品种发展,管理向现代化发展,生产由加工向制造发展。市机床厂数控铣床试制成功;市仪表厂研制成功数字程序控制线切割机新产品;市力车厂利用电子程序限时限位自动控制花毂生产线投产;标准件厂生产出了名列全国第一的铆钉,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全行业40种主要产品,有11种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优产品一等品。
这个期间,襄樊市委、市政府发展机械工业的主要采取了五种措施:一是运用老企业的力量办新企业。如襄樊市的电机厂、精密配件厂、传动设备厂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对街办企业和社办企业实行行业归口。这类企业占机械行业的50%以上。三是把手工业中规模较小的厂、社合并起来办新厂。四是依靠大厂建新厂。部属企业襄阳轴承厂扶植新建的襄樊市轴承厂,省属企业鄂北66厂扶植新建的襄樊市互感器厂等都属这种类型。另外,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攻质量,上批量,提高生产水平。
襄樊力车厂就是通过技术改造,从手工操作到生产线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落后状况的一个典型。在技术改造前,这个厂生产力车配件,劳动强度大,生产手段落后,产品质量差,企业亏损严重。
年,根据襄樊市委提出的“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部署,力车厂制定了革新三条线,即轴挡金加工联动线、型双轮轴生产线、花毂金加工自动线的方案,上级机关又帮助解决了必要的资金,全厂开展了群众性的“双革四新”活动。三条线的改造以及一批小改小革项目的完成,使力车厂的生产手段向机械化跨进了一大步,改革后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经过改造,力车全轮产量由年的2.5万轮增加到年的30万轮,后来年产能力已达到60万轮,企业固定资产比年增加14.2倍,产品质量被评为部优,名列全国第二。
2、让老设备作出新贡献。
在工业生产具备了一定规模之后,襄樊市发展生产的主要办法是以老企业为基础,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就是通过挖潜、革新、改造,使老设备、旧工艺焕发青春。
襄樊市标准件厂就是一个向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要产量、要质量、要低耗、要效益、要竞争能力的典型。该厂年筹建,年小批量生产。建厂时买不到新设备,设计能力万件,但实际一年只能生产螺栓万件,螺母多万件。投产后的五年中,不仅不赚钱,而且亏光了国家投资。该厂通过群众性技术改造活动,改造旧设备,实现机床多工位化,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在基本不扩建厂房、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年产量达万件,超过设计能力的一倍,生产标准件36个组距,40多个品种,多个规格,其中直径5mm铆钉、直径6mm螺钉、直径10mm螺母分别名列全国第一、第四和第五。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打入了美国、法国、瑞典、西德、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年,襄樊市机械工业局系统仅有5个企业,6种产品,名职工,工业总产值万元,税利10.94万元。主要产品有锄草机、磨粉机、板车配件、2.2千瓦电动机以及农器具等。到年,发展到15个企业,名职工,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比年增长17.6倍;税利万元,比年增长28.6倍。主要产品增加到41种,出现了自动机械手、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和简易数控机床,以及柴油机、电动机、普通铣床、活塞环、重型机床配件、标准件、可控硅元器件和电器拖动设备等一大批具有一定水平或一定批量的产品,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机械工业。
在机械行业和其他行业广泛开展的“双革四新”活动中,中共襄樊市委摸索和总结了一套发动群众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经验:一是成立全市“挖潜、革新、改造”指挥机构,对“双革四新”实行统一组织,协调调度,以保证重点,加快速度。二是实行五个结合,即土洋结合,大小结合,厂内与厂外结合,科研、生产、使用结合,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铸造、电镀、刀具、理化检验等专业技术交流服务队,巡回进行技术辅导。四是建立有经济、计划、科技、金融、财政部门等“几堂会审”的会议制度,几套锣鼓一起敲。五是实行领导包点,落实资金,责任到人,定期检查,使挖潜、革新、改革项目做到厂房改造快、设备安装快、投产见效快、质量过关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工业快速发展
电子工业在襄樊是一个新的工业门类,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展于七十年代中期。电子工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襄樊工人一步一步向科学技术高峰攀登的标志。
1、初生的牛犊不怕虎。
年,襄樊市望江公社的22名青年,看到报纸上关于一些大城市的里弄小厂生产半导体二、三极管,而受到一位副总理鼓励的报道,他们心动了。几个人合计后,成立了一个半导体厂。凭着地区科委下拨的元经费,他们到天津学习后,就在两间平房里开始了试制工作。他们利用大厂的废旧材料,自制生产设备,没有检测仪器,就用收音机代替。年6月,终于生产出第一批二极管产品。年,转为国营企业,年改产三极管,被列为湖北省定点厂。
2、背着大头菜,外出学电子。
10名家属背着大头菜到外地学习电子技术,回来办电子厂的事,曾经在襄樊市传为佳话。
年6月,襄樊市解放路地质队有几名家属受到外地一些街道、里弄兴办家属工厂的启发,经反复酝酿后,决定办一个电容器厂。他们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们推选6名代表,自带路费,自带铺盖,自带碗筷,背着大头菜,千里迢迢来到了上海无线电25厂刻苦学习。她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个厂的领导,破例留她们在厂里吃住,分文不收。经过24天的刻苦学习后,她们以地质队借给的两间仓库做厂房,在露天里搭起了芦席棚,用盐酸坛子代替酸洗槽,用竹杆棍代替玻璃棒,用剪刀代替切片机,把废料堆里的四部坏电话机改装成四部土包卷机。后来,她们又四处求援、因陋就简地陆续自制了测试仪、漏电仪等关键设备,终于在年国庆前夕,试制出了第一批“地球牌”电容器,填补了襄樊工业产品的一项空白。因为她们都是12地质队的家属,便从此命名为襄樊市12电容器厂。这个厂逐年发展,曾多次被部、省、市评选为先进单位,成为襄樊市电子工业骨干厂之一。
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卫星上就有襄樊12电容器厂生产的电容。卫星发射成功后,北京的指挥部给襄樊发来函件,感谢襄樊对中国卫星事业做出的贡献,并通知12电容器厂前往北京领奖。《襄阳日报》同时专门发了一则消息:《卫星上了天,襄樊有贡献》。
3、可贵的“蟋蟀”精神。
襄樊市仪表厂用“蟋蟀”斗“公鸡”的精神,成功地试制出了襄樊市第一台数字程序控制线切割机,对电子工业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年,这个厂只有30个人,三台机床。当他们提出试制数控线切割机时,外省的一家大厂也正在争上这个项目。于是,有人嘲笑他们的行动是“‘蟋蟀’斗‘公鸡’”。
襄樊市委充分肯定了这种“蟋蟀”精神,组织了以这个厂为主的全市性协作大会战。经过日夜奋战,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线切割机造出来了。
市委抓住仪表厂这个典型,召开全市祝贺大会,表彰了他们“厂小志气大”的革命精神。不久,市机床厂试制的第一台数控铣床成功诞生;传动设备厂生产的KB系列可控硅调速电柜在广交会上展出;激光设备厂生产的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试验成功;电子设备厂生产的全国第一台通信电源成套设备问世;市人民银行首次研制成功激光电子点钞机,被国家总行认可。
三、轻纺工业学沿海跨大步
在襄阳工业发展进程中,速度最快的是轻纺工业。从年到年的12年间,轻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9%。
在70年代,襄樊市在各行各业特别是轻纺行业开展了向沿海和全国先进地区学习的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先后组织了9批共人次分别到上海等沿海先进城市参观学习,成效比较显著。全市各工厂企业都三番五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全国找对标单位学习取经,出现了一批比、学、赶、帮的典型。
1、提花床单誉满海外。
襄樊市提花织物厂的前身是襄城织布厂,属于一个小手工作坊。它由生产包皮布、色织布发展到提花床单、床罩,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外贸专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厂的变化就是学沿海、学先进结下的硕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襄樊市提花织物厂已由织土布发展到色织布。当他们得知全国宽幅提花织机仅台左右,棉织提花织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时,就把发展棉织提花织物作为发展方向。
工厂要由过去只能生产窄幅被单布,改为生产宽幅提花被单布,困难不少。他们首先到沙市求教,得到沙市床单厂领导和工人的热情支持,并提供了两台铁木床单机。他们参照样机,用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制造了一台宽幅全木布机,织出了两匹宽幅提花被单布。这种新产品受到省外贸局的鼓励,并当即签了标匹的合同。他们又自制了10台宽幅被单布机,年,生产出口宽幅提花被单布标匹,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份外贸合同。
宽幅提花织物打入国际市场后,出口任务越来越大。年,市里调拨了12台K—15型织布机。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小厂迈大步》的通讯,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他们没有满足现状,又多次到上海、丹东学习,了解到丹东生产的“54~75”大提花被单布很受国际市场欢迎,便决定上大提花新产品,开始了“小改大”的战斗。
年2月25日,襄樊市提花织物厂生产出大提花宽幅床单布,填补了湖北省一项空白。为了使产品更加光彩夺目,他们又在花色上大做文章,运用“优选法”试验成功了国产纳夫妥大红、纳妥金黄、士林中兰、浆纱、漂白、加白、士林果绿、RS深蓝、水红等项目,在年全国色彩比赛中名列第一位。
在襄樊市的轻纺工业中,几乎每个企业都有一段像提花织物厂那样从学习沿海、学习先进起家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选准对口厂,学赶有目标。全市60%以上的企业,90%以上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同行业先进对口企业的对口产品。各企业选准对口厂以后,本厂与先进厂进行“四个对比”,即品种质量对比,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对比,经济效益对比和市场信誉对比,从对比中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交换情报资料等多种渠道,坚持经常不断地对口学习。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各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外出参观学习多人次,请外地来襄阳帮、促、传经授艺的有多人次。
学沿海、学先进,使纺织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纺织工业仅有棉织厂、织布厂、针织厂、东风布厂等6个企业,职工人,年产值.9万元。到年,襄樊市纺织行业已经发展到13个企业,职工人,工业总产值达到万元,实现利润万元。
2、学生立志超过老师。
在学沿海学先进的热潮中,襄樊市的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卷烟厂学全国先进的杭州烟厂,加强了企业管理,降低了原材料消耗,扩大了生产能力,其生产的白鹤烟获得部优称号。特别是市铜板纸厂,从学上海铜版纸厂起家,又立志赶超老师的事迹,很有典型意义。
襄樊市铜版纸厂是国家轻工业生产涂料印刷纸的重点厂家之一,前身是一个生产竹器和蜡光纸、梅红纸的手工业合作社。过去生产竹器,只要一条围腰、一把刀;生产腊光纸、梅红纸主要是一台磨光机和一台小锅炉。干部是竹器社和街道上派去的,工人都是生产竹器的手工业者和街道居民,没有技术人员。
当时,文化用纸畅销一时。年,腊光纸、梅红纸滞销,促使工人和干部开始寻找新的生产门路。几经折腾,厂里原来的一点积累,所剩无几。为此,他们开始了“三学”上海华丽铜版纸厂的历程。
他们派出首批人马到上海华丽铜版纸厂学习,开拓了产品方向。经反复进行多次试验,初步掌握了小批量生产的基本技术,拿出了样品,这是“一学”成果。
压光机是生产铜版纸的重要设备。他们了解到“上华”厂有一台丢弃的五辊压光机,便迅速买回来,具备了生产铜版纸的基本条件,这是二学“上华”的成果。
第三次学“上华”,襄樊市铜版纸厂派去的工人,掌握了铜版纸生产的整套工艺。在筹备原材料、安装设备的过程中,“上华”厂的师傅手把手地向襄樊铜版纸厂派来的工人传授生产技术。
三学“上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年9月,第一批产品问世;年底,已生产铜版纸47吨,创造产值万元,实现利税49.5万元。
年秋,襄阳地委和襄樊市委决定扩建铜版纸厂。地市领导带队,由十几家工厂参加,组成了铜版纸扩建指挥队伍,银行给予贷款,兄弟单位支援了锅炉和建筑材料,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安装了12辊超级压光机及其配套的涂布机和两吨锅炉,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到年,年产量达到吨,比年增长36.2倍;工业产值万元,比年增长2.6倍;利税63.8万元,比年增长28.8%。
铜版纸厂在学沿海、学先进中不断发展。年,铜板纸产量达到吨,工业产值万元,利税74万元。铜版纸生产线由一条发展到三条,由生产一号铜版纸发展到特号铜版纸,可以生产各种系列的铜版纸及腊光纸、高光泽纸,并研制投产了布纹铜版纸和有四大类32个花色品种的文化用纸,年总产量近1万吨(其中铜版纸吨),铜版纸产量仅次于上海华丽铜版纸厂和沈阳造纸厂,居全国第三位。主要产品白兰牌特号克单面铜版纸,从年起,连续三年获湖北省优质产品;年,荣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名和部优质产品;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畅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四、化学工业在曲折发展
年7月,襄樊市依靠群众集资兴建的硫酸厂是襄阳地区第一家化学工业企业。
年前后,化学工业相继办起了一批新厂:一是郊区菜农办厂。襄樊市橡胶二厂的前身,就是七个菜农以大队办公室为厂房办起来的。二是街道居民办厂。年,襄城中街居委会13个家庭妇女办起的红卫化工厂就是其中之一。三是手工者办厂。襄樊市制漆厂,就是在原来的雨伞厂的基础上,于年转为生产油漆。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逐步建立起襄阳自己的化学工业。
1、从挫折中崛起的化工小厂。
襄阳化工行业的发展历经坎坷。市红卫化工厂的经验教训最为深刻。
襄樊市红卫化工厂是年8月成立的一个街办小厂。建厂初期,13名职工中,只有一名懂得一点化工知识。他们试生产盐酸羟铵时,没有离心机脱水,就带着干粮把半成品背到湖北制药厂求援;没有设备,做小样时,医院去做。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在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盐酸羟铵公斤,固定资产聚到1万元。
然而,在投产后的几年里,由于缺乏知识和人才,出现了接连不断的灾难:
芒硝泛滥。建厂初期,生产车间、办公地点全是芦席工棚。预定的芒硝(生产原料)运抵火车站后,由于没有库房,只能大部分堆放在火车站露天货场上,用一点拉一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仅芒硝一项,外欠贷款、站台费、运费达7万元之多,比全厂固定资产还要高出7倍。
工人中毒。年6月,由于不懂技术,将焦亚硫酸钠与亚硝酸钠放在一起,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气体,使70多名工人当场中毒。由于抢救及时,才未造成死亡事故。
墙倒压死人。为了勤俭建厂,厂党支部书记带领工人在厂外捡废砖,不幸危墙倒塌,书记和两名工人当场被压死。
灾难给大家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办现代化的企业,不能没有知识,不能没有人才。他们总结了三条经验:一是继续向兄弟厂学习;二是学会作市场调查;三是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把艰苦创业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三条经验,成为该厂兴旺发达的传家宝。
经过几年发展,该厂由单一产品增加到12个产品,年产值达万元,利润20万元。后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专程到该厂拍片、采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先后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在全国化工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2、全国小磷肥的一朵金花。
襄樊市磷肥厂原是靠群众集资办起来的硫酸厂,年元旦投产,年7月被迫停产,年又恢复生产。
年前,该厂硫酸年产量只有吨。他们克服“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的消极情绪,千方百计增产磷肥,支援农业。他们对硫酸车间连续进行了多次大的改造,每次改造都使生产提高了一大步。第一次是年,对设备填平补齐,使年产量由吨提高到2万吨。第二次是年,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挖潜,使年产量提高到3万吨,以后形成年生产磷肥8万吨的能力。
年12月11日,化工部在襄阳召开全国小硫酸技术经验交流会,有27个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个硫酸、磷肥企业的代表共人参加。襄樊市磷肥厂在会上介绍了办厂经验。化工部的领导同志称赞襄樊市磷肥厂是全国小硫酸、小磷肥行业的“四朵金花”之一(其他是:黑龙江林向、广东高鹤、四川什邡)。在全国小硫酸、小磷肥百面红旗竞赛中,襄樊市磷肥厂还获得一面优胜红旗。此后,有21个省市、个企业的代表先后到该厂参观访问。
从年到年,襄樊市的化工企业由一个发展到12个,主要产品由3个发展到51个,固定资产由.1万元增加到2.1万元,实现利税由2.38万元增加到.2万元,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门类。
五、襄阳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经验
从年到年间的襄阳地区工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主要特征:
一是工业门类逐步齐全。“二五”时期生产门类单一,进入七十年代后,逐步发展了机械、电子、一轻、二轻、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交通等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
二是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和一定生产水平。在市属企业中不仅有一批年产值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畅销全国,而且有数1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上到下,管理机构、程序、手段、内容比较健全,“三全”(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员技术培训)、“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以及标准化、市场预测等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开始建立。
四是科学技术进步明显。通过七十年代初期以来的人才大量引进,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职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荣获国家和省奖励的科研成果,企业管理开始注入科学的内容。
襄阳地区工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襄樊市区及临近地区有一批中央、省属重点三线企业和科研单位。它们在襄阳工业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俗称襄阳工业的“老大哥”,为襄阳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这10年间,仅襄樊市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平均递增38%,五年翻了三番;年,工业总产值比年增长9.5倍;到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9.5亿元(按年不变价计算),比年上升.7%,年递增18%,其中襄樊市增加到80万元,上升.57%。
文/来源by襄阳市史志办
编审/赵乾文编辑/吉莉
觉得不错请点赞,想看更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