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襄阳整合发布合作、投稿、爆料、求助请联络
位于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邓城村二组邓城遗址,是春秋时期邓侯国的都城。
邓国国君曼姓,周封为侯,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楚文王十二年)。
邓城土城墙遗址保存较好。邓城周长米,厚10至15米,残高3米,最高处达6.3米,四面都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的土台,俗称“烽火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街尚有明代兴建的宁国寺。
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邓城是襄阳人的祖居地,一点不为过。早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邓城就是邓侯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离汉水较近的樊城则为邓侯国的商业区。史书第一次记录邓国历史在约公元前~年楚与邓国交好,楚武王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公元前年楚灭邓国,邓纳入楚版图,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始置邓县,樊城仍属南阳郡邓城县。西魏置安养县,又置樊城县。后周废樊城县并入安养县。唐天宝元年(年)改为临汉县,治所樊城。唐贞元二十一年(年)改临汉县为邓城县,治邓城。南宋绍兴五年(年)撤邓城县,并入襄阳县。明洪武年间,邓城已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明朝为了加强城防,又在今新城湾加修了一部分城墙,可能使用了一部分邓城遗留下来的城砖,故民间流传着“襄阳城是一夜之间由邓城搬来的”的说法,至今襄阳城墙还有“邓城”字样的砖。据此可知,邓城是襄阳市建城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有必要说明的是,有史记载襄阳境内最早的—次战争就在邓国境内发生。即楚巴鄾之战--周桓五十七年(公元前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通好。楚武王派大臣道朔和巴国使者一道出使邓国,遭到了邓国西南边境鄾(子国,在今襄阳市北4公里,为邓的附庸国)人的袭击,抢走财物,杀死了道朔和巴国使者。楚武王怒不可遏,当即派斗廉带领军队于当年夏天包围了鄾地。邓国大将养甥、聃甥(也有史料称珊甥)率领邓军前去援助,与楚巴军三次交锋,不分胜负。斗廉使计,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逐,当即遭到楚巴军的夹击,邓军虽英勇奋战,终因腹背受敌而失败,鄾人也连夜逃散。前年楚文王率楚、巴之师攻申,路过邓国(今襄樊)。因有舅甥关系,邓侯宴请楚文王。邓人判断楚王必将为害于邓,请杀熊赀,邓侯弗许。楚师伐申后南返,顺道伐邓。公元前年楚灭邓(今襄樊)。战国后期,秦昭王公子悝封为邓侯。
邓城遗址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震撼。除了城池、护城河遗迹清晰可见以外,城内俯拾即是秦砖汉瓦。遗留古迹丰富,如烽火台、玉带井、九冢、宁国寺、城北山湾的古墓群。据统计,邓城出土各种文物达多件,其中“上府簠”、“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
宁国寺至今屹立。邓城西北角,尚残留破庙——宁国寺。现存有残墙。寺前的断碑浮雕花纹依然精美。建筑内为夯土,外包黑砖,当地称“金镶玉”。东墙整体向内坍塌,现南、北、西墙基本完好。北墙小窗估计是透气透光的,很有些特色。墙上齐肩高有一佛龛。南墙是红砖砌成。寺内中间靠西的位置有一青石柱基,雕花十分精美。从墙体来看,有花纹的砖分布无规则,可能是年代久远,有过多次的重建或者扩建。
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关羽“水淹七军”古战场也发生在这里。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年),关羽带兵攻襄阳打樊城,大军就驻扎在邓城及其周围的罩口川、鏖战岗、马棚、赵家桥、余岗、团山铺一带。位于牛首镇黄庄村关羽水淹七军的“五堰二池”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至今保存。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
这里规划建设邓城文物公园,关羽水淹七军古战场博物馆,重现当年古战场之雄风。
征文关于襄阳的原创短文、摄影任何有襄阳元素的原创作品作品请寄:qq.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北京中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