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讲的啥

讲好襄阳故事凸显地方特色

——读《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的一点体会

文/王化容

《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以下简称“襄阳党史二卷”)我反复读了两遍,因为这期间发生在襄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实,有的我看见过,有的亲历过,有的采写过,所以读后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又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襄阳党史二卷”分四个时期,讲述了襄阳地区党组织领导广大党员和群众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历程。“襄阳党史二卷”给我的总体印象有三点:一是经“天”纬“地”,凸显了地方特色;二是选准典型,写出了襄阳亮点;三是精心编写,做到了可读可亲。它以时间为“经”、以中央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经”,以襄阳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纬”,编织出了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抓住重大典型,浓墨重彩地讲好襄阳故事,这正是“襄阳党史二卷”的重要特色。

  一、重点写好毛主席批示的赵修关于耕牛管理调查报告的典型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中共襄阳地委书记赵修花一个多月时间,深入襄阳县郜营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访问有牛户、无牛户、入社户、未入社户等数十户干部群众,三次召开数十人的座谈会,调查了解耕牛喂养管理情况,写了《襄阳县伙牌乡郜营农业生产合作社耕牛管理规定、使用喂养制度几点经验》的调查报告,毛主席将标题改动后,亲自加上按语,收入到他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

  这本书收录了篇文章,共90多万字。毛主席为其中的篇加了按语。赵修的这篇调查报告是湖北省被收入本书并加按语的唯一的一篇。毛主席在按语中写道:“作者以很大的热情研究了这个问题,所述农民的意见也确是农民的语言,似乎作者是到了这个乡同群众一道研究过这个问题的。我希望全国二百几十个地委的书记,每人都下乡去研究一个至几个合作社,每人写出一两篇文章来。”这既是对赵修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工作作风的肯定,也是对他运用群众语言、朴实生动的文风的肯定,更是对襄阳人民创造的农业合作化经验的充分肯定。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全国省、地委书记会议上,毛主席又特意点名赵修站起来,让全体与会者认识。

  “襄阳党史二卷”以字的篇幅,将这篇报告的来由、主要内容和主席按语作了详细介绍,这必将成为襄阳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重点推介光化县“西瓜秧”式水利灌溉工程的经验

  年到年,光化县委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西瓜秧”式水利灌溉系统的经验,受到地委、省委的表彰。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带领全省地、县委书记参观学习后,亲自写了“伟大的创举”的题词;《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赞扬、推广;上海电影制片厂特意拍摄纪录片,使“西瓜秧”式水利灌溉系统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典范和学习榜样。

  “襄阳党史二卷”用一节、字的篇幅推介了这个经验,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

  三、重点书写梁彦斌带领工人创造的“寸纱不落地”精神

  上世纪50年代,襄樊棉织厂党支部书记梁彦斌带领30多名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了“寸纱不落地”经验,成为全国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寸纱不落地”精神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传遍大江南北。

  “襄阳党史二卷”用一节、字的篇幅,记载了襄樊棉织厂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自力更生精神。

  四、写好修建引丹大渠、改造“光北”“襄北”“旱包子”的经验

  从年11月开始,襄阳地委动员光化、襄阳两县的群众,长年出动4万名民工,冬春最多达12万人,经过4年多战斗,凿通了高、宽各7米、长十三里半、个流量、号称“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道;架起了八里半长、号称“天上银河”的排子河大渡槽;修建起总长公里干、支渠,多处建筑物、多口堰塘,灌溉光北、襄北多平方公里的万亩土地,成为全襄阳地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更为完整的新型“西瓜秧”式水利系统。

  “襄阳党史二卷”用一节、字的篇幅,记载了引丹大渠工程建设的经验,既反映了襄阳地委的坚强决心,也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

  五、突出撰写襄樊市引进人才发展地方工业的经验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当年水镜先生和徐庶举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上演了一场引进人才的“大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襄樊市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武汉等地引进多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推动了襄樊地方工业的发展,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依据,开了全国人才大潮流动的先河,成为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先行者。

  “襄阳党史二卷”用一章、近3万字的篇幅讲述了这个典型。

  六、重点撰写了襄阳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的经验

  年,党和国家在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按照农、轻、重的次序,重点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随着中国周边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党中央和毛主席下定决心搞三线建设。

  襄阳地委响应中央号召,率先在襄阳境内的第一关口仙人渡修建襄渝铁路汉江大桥,并提前半年,于年4月1日党的九大召开之日建成试通车。年,鄂、陕、川3省分别成立襄渝铁路修建指挥部,铁道兵出动8个师24万人、民兵58万多人进行大会战,经过4年多战斗,终于在年10月19日,把襄渝铁路建成通车。

  年7月,李先念主持国务院业务会议提出修建焦柳铁路,说这是贯通南北与京广线平行的第二条大动脉,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复。年6月、年6月,毛主席在武汉曾两次说:南北两线,我看还是北线好(即先修好焦枝铁路)。年9月6日,铁道部大桥局第四工程处在仅有多名建桥工人、一台14吨汽车吊、吨水泥的情况下,便破土动工修建焦枝铁路襄樊汉江大桥。

  因为大桥修到襄樊人民心坎上了,所以襄城、东风、望江3个城区公社和襄阳县竹条公社民兵人积极参战;8名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还上到40多米高的龙门吊上干活,被人誉为“不怕死的高空铁姑娘”;全区军民有55万人次参加大桥义务劳动,有军地老首长,有80多岁的老奶奶,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人一连压断3根扁担,还坚持用半截扁担挑40多担沙石;襄樊市一建公司工人鲍发志,从大桥开工到建成,每天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为便于桥墩施工,民兵在江中筑起4万立方米沙岛,还完成市区内铁路正线、桥涵土方工程46万立方米,为国节约多万元。经过天战斗,襄樊汉江大桥铁路桥于年4月26日通车;5月20日,襄樊汉江大桥公路桥通车;7月1日,焦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仅用短短8个月时间,就建成一条全长公里的铁路。毛主席十分高兴地说:修铁路还打了人民战争呀!党中央在贺电中赞扬“创造了修建铁路史上的奇迹”。

  从年到年7月,国家和省先后在襄阳地区各县市兴建起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东方化工厂、江山机械厂等53家三线厂和科研所,总投资12.96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职工总数达6万多人,可谓规模大、速度快、行业全、人员强、技术精、设备好。三线军工企事业在襄阳布点,对襄阳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既提高了襄阳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既壮大了襄阳整体经济实力,也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是引领襄阳地区工业腾飞的重大举措。

  “襄阳党史二卷”用一章、五节、2.4万字的篇幅,讲述了加强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焦柳铁路等典型故事,反映出襄阳地区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战备的决心,也反映出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大无畏精神。

  “襄阳党史二卷”是一部襄阳党史教科书,也是一部襄阳社会发展史。

来源:襄阳日报

责编:蒙蒙

THE

END

谢谢您的阅读,

您的







































白颠
杭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11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