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特别策划客舍梅水间,日久他乡即故乡连

走进客都梅州

“绿水青山绕围楼,香甜娘酒解乡愁”,一杯娘酒承载了客家人满满的乡愁。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然而“客从何处来”?这向来是外地游客感兴趣的话题。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闽粤赣交界之地,与当地的畲、瑶等土著族群不断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有别于汉民族其他支系,具有其自身独特语言、意识、习俗等特征的族群。因其不断迁徙,每到一处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即成其族称。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这里有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走过梅州的山山水水,你会在“霾”外的桃花源里被那醇香的气息所包裹,穿过古镇村落的街头巷尾,你会在时光的倒流中被那纯朴的民风所感动。那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客家围龙屋以及厚重的祠堂楹联,向我们传递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守山护水的执着道统;那悠扬的客家山歌在诗经的古韵遗风中讲述着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那四世、五世同堂的屋檐下,百岁老人与儿孙促膝欢歌,描绘着一幅长寿之乡的家事图景;那“酿”出来的客家美食更是给舌尖上的中国添上了一笔诗化的生活哲学……

我想说,梅州很小很小,小得一杯酒就能装下,梅州又很大很大,大得牵系着世界各地的一亿二千多万客家人。梅州,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岭南小城,你可曾知,在这个历来文风鼎盛的文化之乡,辛亥革命以来,梅州更是出了30名中国两院院士、多名大学校长、名将军。在这方梅江水滋养的土地上,在这个由他乡迁徙于此,日久情更浓的故乡里,到底还有多少览不尽的山与水、还有多少讲不完人与事,让我们在这里慢慢走,去寻找那故事里的故事。

客从何处来?

从西晋到明清,中原汉民五次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近几个世纪以来,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统计数字显示,祖籍在梅州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超过万。客家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梅州客家人从远来说来自中原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区。近来说主要是福建汀州,即现在的长汀,梅州客家人的族谱大都说先祖来自福建的宁化县石壁,而海外很多客家人又大都是从梅州迁徙出去的,所以说梅州正是客家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

要想详细了解客家文化,首选之地就是位于梅州市区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它是“世界客都”——梅州的重要标志,它将何为客家、客从何来、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一一娓娓道来。

一踏入客家博物馆展厅,随处可感受到浓浓的客家风味:入口处看着白色花岗石铺就的墙上雕刻著几平米大的“亻厓”字(客家话,意思是“我”)这是客家话中最常用、也是客家话中唯一的一个文字。在“客从何来”展厅,有一本特殊的数码影册族谱,大家不需要与这本“族谱”近距离接触,只须用手在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轻轻挥动一下手臂,“族谱”就会乖巧地一页一页翻开,帮助参观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和渊源,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客家博物馆就像一座客家“大观园”,让全世界客家人借以回头梳理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浩荡迁徙路,试着触摸客家人从中原到“南荒”五次大迁徙的历史脉络:

第一次客家大迁徙:西晋“八王之乱”,持续多年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余年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客家大迁徙: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产生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反清运动及移民运动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土客械斗”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梅州人口多万,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成为国内著名的客家文化之乡。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策划/图文:李克亮;大客家网有整理。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10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