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明白的话,讲你不明白的事
人人必读的历史扫盲课
第10章三国鼎立——最稳莫过三条腿第10节攻汉中与夺荆州刘备夺取益州后,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基本呈现。但是,曹、刘、孙之间仍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确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汉中与荆州地区的争夺尤其具有战略意义。对于刘备而言,汉中及荆州仿佛是从益州伸出去的两只铁臂,东可图江东,北可进中原。对于曹操和孙权而言,要想维持中原和江东的稳定,也必须控制住上述这两个战略要地。
汉中是刘备进取中原的必经之地,也是守卫益州的门户。刘备要想在益州立国,必须拿下汉中,才能解除来自外部的威胁(主要是曹操)。谁知,还未等刘备动手,曹操就于建安二十年(),亲率10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张鲁集团一战即溃,张鲁本人也很快投降,并受到曹操优待。曹操的两位主簿(参与机要的高级幕僚)刘晔和司马懿都建议乘胜前进,趁势入蜀,荡平益州,消灭刘备。但是曹操当时在东部受到孙权的牵制,怕这样做太冒险,就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只是十分感慨地说了一句:“人不能贪得无厌,既然得到了陇(汉中一带),就不要想着再得蜀了吧!”于是下令撤军。
曹操一撤退,原本绷紧神经的刘备立马放松起来。这时他的二号谋臣法正就建议说:“曹操一举攻克汉中,而不乘胜进攻巴蜀,不是他的才智不够,而是力量不足。现在驻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才略,与我们的将帅差几条街,如果我们征讨,必可取胜。”
刘备“善其策”,亲征汉中,法正随行,诸葛亮留守成都。
但是战争刚开始并不顺利,刘备在阳平关(陕西勉县西北)遭到夏侯渊、张郃的顽强抵抗。刘备害怕失去战机,赶紧给诸葛亮写了封“鸡毛信”,让他尽快发兵增援。然而不知为何,可能是因为入蜀不久,或者因为做事谨慎,诸葛亮有些迟疑,就拿着信去问刘璋故吏杨洪。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无汉中则无益州,军师您没什么可犹豫的,赶紧发兵救援吧。”诸葛亮这才源源不断的调集军队粮草,增援刘备。
然后接下来是漫长的拉锯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才在定军山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
曹操见关中告急,连忙率军驰援。刘备分析战局,对部下诸将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也是无能为力,我相信一定能占领汉中。”于是收拢部众,据险固守,始终不与曹军交战。如此相持一个多月,曹军粮草不继,毫无进展,士兵纷纷逃亡。曹操攻又攻不下,走又不愿走,一时犹豫不决。这时,他的部下前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在吃饭,看到碗中鸡肋,有感于怀,就随口说:“鸡肋。”主簿杨修听到这个口令,便收拾行装准备撤回。大家见状,惊问他为何。杨修说:“鸡肋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以鸡肋比作汉中,一定是要撤军了。”不久,曹操果然放弃汉中,带兵返回长安。
从此,汉中开始姓刘,刘备也于同年的七月自称为汉中王。
而曹操,为了补救自己的失误,就将防线建立在汉中与关中之间的交通要冲陈仓。这个决策有效地遏制了刘备前进的势头。刘备和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能越过这条防线。
汉中的事告一段落,接下来再说一下荆州。
前文已经说过,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分为三块,孙权出于战略目的的考虑,曾借给刘备一些地盘。后来,刘备占有益州,孙权便要求刘备把荆州让给他。刘备到嘴的鸭子自然没有再让它飞的道理,所以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孙权勃然大怒,立即派遣大将吕蒙把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给夺走,并令鲁肃率军对抗关羽。
刘备听到荆州有事,匆忙带着5万大军赶往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决定与孙权决一死战。谁知就在决战前夕,益州又传来消息,说是曹操已在进兵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只好向孙权求和。孙权也不想和刘备兵戎相见,便同意了。最后,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一个协议,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江陵、零陵、武陵三地归刘备。这样一来,刘备算是失去了湘水以东的地区,不过避免了曹操与孙权的两面夹击,可谓以土地换和平。
然而,荆州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对于刘备来说,这是他东进的必经之路,一旦失去,他的势力便很难走出巴蜀。对于曹操来说,荆州则是直逼中原的一把利刃,如果被他人控制,自己的统治中心许都就等于完全暴露在对手的攻势之下。而对于孙权来说,荆州则是江东的西大门,不保有荆州,他的西部便只剩下无险可守的长江中游平原,任何对手都可以顺江直下,威胁他在江东的统治。因此,关于荆州的争夺,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开始。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后,驻防江陵的关羽即出兵进攻曹军驻守的襄阳和樊城。襄阳与樊城本为曹仁所守,曹操见曹仁顶不住关羽的进攻,便赶紧派大将于禁、庞德带兵赶去增援。可惜事不凑巧,适逢八月,天降大雨,汉水暴涨,樊城被洪水包围,于禁所督七军全部被淹。关羽于是利用水势,趁机进攻,擒于禁,杀庞德,败曹仁,势不可挡。
襄阳与樊城同时告急,引起了曹操阵营的极大恐慌。由于许都与襄、樊前线离得很近,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至邺城,后因害怕动摇军心,才没有实施。
与此同时,关羽的节节胜利,也引起了孙权的惶恐,因为刘备的地盘越来越大,而且连成了一片。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樊城,对江东的威胁不言而喻。所以,作为一个长江下游的一个割据政权,江东集团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做大。
但是,孙权的力量又不足以遏制刘备,这时的孙权,只有联合曹操,才能解除刘备和关羽的威胁。碰巧的是,曹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曹操与部下讨论是否迁都问题时,谋臣司马懿、蒋济就对曹操说:“刘备和孙权表面上好得穿一条裤子,其实两人都不得劲,貌合神离。现在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情愿。我们不妨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许愿把江南封给孙权,樊城之围必解,自然不用想着迁都什么的了。”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向孙权抛出了橄榄枝。孙权立即回应,写信给曹操,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报效朝廷,但希望曹操对此保密,以防关羽有所准备。曹操收到信后,向部下征求意见,大家都说应当保密,只有老谋深算的董昭反对。
董昭说:“不泄密的话,能让孙权的计划得到实现,于我方却没有什么好处,只会徒增守军的恐惧和绝望。但泄密的话,不仅能够提升守军的士气,还有可能使孙权与关羽打成一团,我们坐收渔利。因此,我们应该口头上答应保密,暗地里故意泄密。”
曹操非常赞成董昭的看法,下令徐晃将孙权的来信抄写多份,用箭射入樊城和关羽的军营中,把孙权即将偷袭关羽后方根据地的消息公布了出去。樊城守军闻讯,士气倍增,而关羽则犹豫不决。
关羽犹豫不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自恃后方的江陵、公安固若金汤,孙权一时半会绝对攻破不了;一个是樊城被洪水包围,已是到嘴的肥肉,现在放弃实在心有不甘。
想想也是,关羽自出道以来,几乎是所向披靡,若让他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和当众扇他耳光没什么两样。这显然是要面子的关羽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但是,关羽一犹豫不当紧,却让曹操大将徐晃赢得了战机。徐晃是奉命前来救援樊城的,由于兵力不足,一直按兵不动。这时曹操刚好又给徐晃派来12营军队,徐晃见时机成熟,当即率军进攻。结果,关羽大败,不得不撤离樊城。
樊城之围解除了,曹操却并未乘胜追击。这倒不是曹操念旧或仁慈,而是要坐山观虎斗。他相信,早已磨刀霍霍的孙权,一定会让关羽的撤退道路充满惊险与惊奇的。
首先一个惊奇是,关羽的根据地被孙权给撬了。关羽的根据地是江陵与公安,分别由大将糜芳和士仁防守。这二人平时对关羽既心怀不满,又心存畏惧,日子过得很纠结。所以,当孙权大将吕蒙的大军一到,他们便认为改变生活的机会来了,赶紧举手投降。
关羽听说老巢失守,连忙向南回撤,可是已经无济于事。关羽腹背受敌,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只好逃往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和儿子关平率数十骑从麦城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南漳县),但还是被吴将马忠擒获,后被杀死。
这样一来,荆州就几乎全部落入孙权之手,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不过,孙权为了推卸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责任,便使了个心眼,把关羽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好让大家认为是曹操要他杀关羽的。曹操是何等精明,随即来了个将计就计,把关羽按照诸侯的礼仪厚葬,以示清白。
荆州之争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这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与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此,刘备迅猛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减弱,诸葛亮当年确定的两线进攻中原的战略也只剩下汉中一条。而汉中山路多险,粮草难继,且离曹操的统治中心较远,因此已不足以对曹操的统治构成致命威胁。至于孙权,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荆州,但他的统治中心及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江东,故也不能危及曹操在中原的统治。总之,荆州争夺的这一最终结果,对于维持曹、刘、孙三家的均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建安二十五年()年正月,曹操病逝在于洛阳,终年66岁。他的儿子曹丕继立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魏,东汉灭亡。
次年四月,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知道自己夺回荆州,必然会与刘备有一场恶斗。他为了避免将来两面受敌,决定同魏国搞好关系,遂派使节向曹丕祝贺称臣。曹丕于是封孙权为吴王。
历史由此进入三国鼎立时代。
《鬼脸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