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三国归晋之蜀汉诸葛亮接手被输光了的益州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1.html

图片来自百度

夷陵大败,刘备急怒攻心,一下子就病倒了。连回到成都的力气都没有了,把人都招到白帝城,交代后事。

第一个要见的当然是诸葛亮。

其实他对诸葛亮没有什么可说的,他知道,治国理政,诸葛亮一定会做得比他好。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什么都不说反而在史书上会更传神。可是如果这样的话那刘备就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了。文学家讲情怀、讲情境,政治家则只讲有用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两句话,前一句也是没用的,只是为后一句作铺垫,那么后一句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后人解读了两千年,恐怕以后还要解读下去。

我比较同意的解读有两个。

第一个大意是,刘备就是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我给你这个特权,如果你真的想自取,那么也别觉得难做,可以说这是秉承先皇遗志,就不必再搞那么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了,空耗国力。

第二个解读其实这是说,如果刘禅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擅行废立,在其他皇子中重选一个。

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品行,我觉得第二个意思可能更接近刘备原意。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更多的解答也都有道理,君就自取吧。

在白帝城,刘备还给后世留下一个金句。他嘱托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可以作为普世价值而追求。能说出这么一个金句的人,不会是一个伪善的人。伪善者在临死的时候没有心情再伪装了。从刘备一生的行迹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厚道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除了作战杀敌外,没有因为政治阴谋杀人,没有因为意见不合杀人。就连黄权带着部队整建制投降宿敌,刘备也没有杀其家属泄愤。反而承担了责任,说责任不在黄权,是我没有给他留退路。

作为一个帝王,这个品质已经很难得了。后人之所以对刘备做出那么多解读是因为小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活生生把一个厚道人写成了伪君子。

刘备这口气咽下去了,蜀汉这个摊子实际移交到了诸葛亮手上。夷陵之战,把好容易攒起来的家底都打光了啊。

五万部队,精锐是在荆州组建起来的,已经身经百战了,积累下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一战打没了。最主要的是基层将领损失太大了,前文我们叙述夷陵之战的时候点了多少将军的名字啊,死的死,降的降,整建制回来的只有一个向宠。即便以后能重新组建新军,缺少有作战经验的基层将领啊。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名将的名声,都是累累白骨托起来的。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

再一个损失是后勤方面,作战物资没了,武器、铠甲、战车、战船,甚至行军的锅灶,想要重新打造然后装备到部队,不仅仅是钱财,还需要时间啊。那不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哦。

赤壁之战,曹操撤退时为什么要放那把大火,就是因为宁可把物资烧毁了,也不能资敌。但是尽管如此,刘备的部队还是以抢救物资为主,在灰烬里找出可以装备自己的东西。从这以后刘备的部队才第一次达到五位数。刘皇叔从二十多岁开始带兵,哪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啊。

袁阔成先生说三国说到这一段也是这么认为的,刘皇叔家底太薄了。

就是因为刘备集团从没有打下一块自己的根据地啊。哥几个始终在给各个老大看大门,挣得是工资,没有自己的财源哦。

所以说钱从哪来啊?造币厂印的?还不是得搜刮民脂民膏啊。

赤壁之战,老天爷给刘备打开了一扇窗。刘备抢下了荆州四郡之地,终于有了自己稳定的税收来源。所以刘备才能装备起一支野战部队,而不是以往那支最多时也不过几千人的亲兵卫队。

这支部队有多少人呢,我们可以算的出来。刘备入蜀带了万余人。和刘璋翻脸以后,召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兵分两路,各自有万余人,加吧起来就是三万了。随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又出动了水步军三万。还有一个数据,第一次孙、刘两家瓜分荆州,刘备是带着五万人马驻公安,再加上关羽的三万人,那么留在蜀中的部队也不会少于二万吧,也就是说刘备时代最鼎盛时军队数量应在十万以上。

打没了。

不但军队打光了,荆州三郡的财源也丢了。匡扶汉室,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匡扶的,得有实力支持啊。

两场战役,把好容易攒起来的家底打没了。刘备老人家两眼一闭也不管这事了,那么诸葛亮等于接手了一个空壳啊,用什么匡扶汉室啊?

要不说诸葛亮旷世奇才呢,他硬是没有增加老百姓多少赋税负担而使国用富足。

首先他发现了蜀锦这个生财之道,大力推广发展丝织业。他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庄园里种桑树八百株,带动百姓植桑养蚕。他成立国有企业,把纺织工人组织起来,筑城驻兵守护,并于城内设置“锦官”,派出政府官员专职管理蜀锦织造,后世称“锦官城”。

现在一提国有企业懂经济的人都会皱皱眉、摇摇头,在那时候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家一户的手工纺机,标准不好统一,质量就参差不齐,也很难保证产量。工业化生产解除了这些问题。

皱眉、摇头的人士反对的不是工业化生产,反对的是某种工业化生产。

发展纺织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纺织工人大都是女工,男人照常从事农业生产,你耕田我织布,劳动力极大的释放啊,各位老铁。

最主要的,蜀锦产量极大提高以后,人家不搞倾销,而是开放搞活,把贸易做到东吴,放弃意识形态偏见,和曹魏也做生意,甚至更远的鲜卑、西域各部,也都以穿蜀锦织物为荣。

蜀锦成为蜀汉的支柱产业,为蜀汉积累下大量财富。

至于兴修水利、屯田、盐铁专营等等经济措施,别人当丞相也会做,虽然诸葛亮做的更好。至于盐铁专营,是不是一个好的措施,我持保留态度。

诸葛亮更为神奇的是,他除了是一个政治家搞经济有一套外,他本人还是一个发明家,除了著名的木牛流马之外,他还发明了许多生产、生活技术。比如煮盐业,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有人推测说这可能是诸葛亮发现了天然气。

再比如冶炼。据说,精炼、淬火,虽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但是经过他改进了。

至今四川人还有好多好多的生产生活技巧,都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就连老辈的四川人头上包裹的那块老粗布,也说成是为了给诸葛亮戴孝。可见诸葛丞相在川人心目中的受爱戴程度,简直到了天大地大不如丞相恩情大的地步。

论说,你诸葛亮志在匡扶汉室,和我一个蜀地种田的农民有毛关系?人家诸葛亮就有这个本事,让你出兵出钱还没有怨言。

蜀地的农民受教化深,服从程度高,那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民人家就不愿服从你的管教。

这些山民未必都是苗、彝等少数民族,其实胡汉杂居,什么人种都有。他们的暴动未必是想要夺取政权,但是一言不合就动武也够让人头疼的。

于是诸葛丞相“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作为统治者来说,这些山野村夫,既是治下的百姓,也可以是优质的兵源、税源,又是不稳定因素。所以,怎么教化他们是一门学问。像“七擒孟获”,既是故事也是史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光治蜀要深思,治哪都要深思哦。

好了,经过五年的经济发展、人文教化,蜀汉的综合国力得到一个跃升。

前文提到过的蜀汉政治层面的本土派、东州派,荆州派,在诸葛亮治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诸葛亮的做法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施政措施都是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包括他本人在内,谁也不能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出现在《出师表》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名字:董允、费祎,是本土派,郭攸之属于东州集团,向宠则是荆州派。

仗着诸葛亮呕心沥血——打二十军棍的处罚他都得亲自落实执行——蜀汉这架政治机器一直在高效地运转着。而且在诸葛亮执政的十三年,蜀汉的政治局面已经几乎达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如臂驱指的和谐状态,君臣有道,上下有序。(下文会详加分析)

有人说诸葛亮治理蜀汉用的就是儒表法里。我说,正好相反,丞相是真正的法表儒里。法家是实用主义者,放弃一切理想层面的东西,只为当下经世致用;而儒家,作为理想主义者,绝不会知难而退,绝不会因为时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九死而不悔,永远在追求精神家园。

在三国时代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曹魏有荀彧,蜀汉是诸葛亮,刘备也算吧。

荀彧、诸葛亮他们想要匡扶的汉室,不是哪一个具体时代的汉室,更不是哪一个皇帝执政时的汉室。他们的汉室,是以大汉为名代表的那种文化,那种理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俺现在也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写不下去了。

模仿小说,就引用一诗结束本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8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