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吴、蜀之间关于荆州的纷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北伐功败垂成陨死麦城。事实上,这并不是孙权第一次在刘备身后捅刀子,早在刘备刚刚拿下益州的时候,孙权就夺过一次荆州,差点引起两者之间一场大规模的喋血战争。
一、缘起:三分荆州埋隐患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诸葛亮在为刘备谋划三足鼎立时就明确指出要将荆州作为重要的根据地来经营。但是,看上这块宝地的绝非只有刘备一家,东吴孙权也早已对荆州垂涎三尺。鲁肃加盟东吴之初就向孙权建议拿下荆州,“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虽然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这样高的奋斗目标,但通过他对鲁肃的重用来看,显然他的内心里还是认可了这个建议,因为荆州对东吴实在太重要了。
首先,从安全角度讲,荆州位于东吴上游,顺流而下即可对江东构成威胁,掌握不了荆州,长江天险也就无从谈起。“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后世无论是西晋灭吴,还是宋灭南唐,都是走的这一路线。
其次,如果东吴占据了荆州,那么东吴不仅能够巩固长江中游,还能西取巴蜀,凭借整个长江天险的优势,形成与曹操划江而治、两强争霸的格局。因此,孙权对荆州志在必得。
但是随着曹操南下赤壁,孙权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和刘备结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来自曹操的军事威胁。如果把这次联盟比作合伙办企,孙权绝对是大股东,他所出的物力人力占了绝大多数,而刘备出资比例要小得多,因为他缺兵少粮,几乎到了快要破产的地步。但是打败曹操之后,到了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小股东刘备却拿走了大部分的红利,大股东孙权只分得了一点点。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荆州七郡中,最北部的南阳郡还掌握在曹操手中,其余六郡,刘备一下就占了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个,而孙权只得到了南郡和江夏两郡,其中南郡的一部分还在刘备手中。显然,刘备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但他的胃口却远远没有满足,不久他又以民多地少为由,从孙权手中借得了南郡。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孙权居然接受了,不仅爽快地答应了刘备告借南郡的请求,还“进妹固好”,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一并奉上。刘备的这位大舅哥是真的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慈善家吗?当然不是。曹操虽然败北,但依然对东吴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赤壁战后不到三个月,曹操又兵出合肥,企图再下江南。因此,孙权还必须借助刘备的力量与之抗衡。出借南郡也好,嫁妹子也罢,都是出于巩固孙刘联盟的目的,为的是让刘备死心踏地替东吴牵制曹操。这对东吴来说既符合短期利益,又算得上一笔长远的战略投资,既然是投资,总有一天要连本带利地收回来。荆州,孙权从来没想过要将其拱手让人。
二、裂痕:利益失衡酿祸端
正如孙权将荆州视作自己的地盘一样,刘备也准备将益州开辟成自己的后花园,而且不容许他人染指,即使是盟友也不行。孙权提议一起并力取蜀,刘备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还摆开了架式阻挡吴军西进。
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不联吴取蜀并不代表不取蜀,刘备是想自己吃独食。建安十六年,刘备亲率主力入川,不久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也被抽调增援,荆州只留下了关羽镇守。孙权闻讯大骂刘备阴险狡诈不讲道义:“猾虏乃敢挟诈!”但骂归骂,还远远没到翻脸的时候,因为曹操即将再次南下,主要矛盾仍然大于次要矛盾,抵御曹操的进攻是当时孙权的头等大事。这一时期孙刘双方虽然没有撕破脸,但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裂痕,双方边境不愉快的摩擦事件时有发生,好在双方主将还表现得相当克制,矛盾没有进一步扩大。
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九年,刘备在益州进展顺利,终于迫降了刘璋,成为西川新的主人。三年之内,合作伙伴的事业顺风顺水,拥有了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实力,而自己除了一座皖城和数万人口,几乎一无所获,这一切让孙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曹操方面,建安十八年和十九年两次征讨孙权不利,留下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便班师回朝,将注意力转向了陇西诸郡和汉中的张鲁。东线压力骤减,让孙权得以腾出精力把目光转向西线,迫不及待地将荆州问题提到日程之中。在他看来,刘备拿着东吴的本钱做买卖挣了大钱,是时候连本带利地还回来了。孙权决定收回南郡,而且顺捎着要把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当作利息一并要回来。
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刘备则回应称等打下了凉州,整个荆州都一并交给东吴。明眼人一看便知刘备是在耍无赖,此时连汉中都还没有着落,更何况千里之外的凉州?事实上直到蜀汉灭亡,刘备父子也没拿下凉州一寸土地,刘备这种说辞无异于指山卖柴。但孙权并不是好糊弄的,他一眼便看出刘备是在“虚辞引岁”,找借口拖延时间,于是便配备了长沙、零陵、桂阳的领导班子,前去强行接收三郡,却被关羽驱逐了回来。笑话,已经到了碗里的肥肉,岂是轻而易举就能夹出去的?至此,孙刘联盟的裂痕骤然扩大,已经到了破碎的边缘。
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激变:反目成仇动干戈
易中天先生评价孙权喜好“见风使舵”,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此时曹操远征陇西、汉中,对孙权采取守势;刘备主力远在西川,荆州关羽受到樊城曹仁的牵制,南部四郡的守备力量薄弱,就给孙权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刘备的背信弃义,也给了孙权一个兴兵的绝佳理由,借此既能名正言顺的拿到荆州,又能将破坏联盟的大帽子扣在对方头上,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师出有名,机会难得,孙权果断地出手了。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吕蒙一路进展出奇地顺利,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零陵也在吕蒙的诱骗下开关献城,东吴未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三郡之地。远在益州的刘备得知孙权在自己的后院放火,率领五万大军回师荆州,同时命令关羽向益阳进发,要和孙权一较高下。一时间,洞庭湖南岸的益阳大军云集,刘备调动了八万余人,孙权兵力也不低于五万,双方十几万军队厉兵秣马,剑拔弩张,一场血战迫在眉睫。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双方并没有马上开战,反而又打起了口水仗,关羽和鲁肃两个前线指挥官进行了一场高级别的会谈。这场会谈被《三国演义》描绘成鲁肃大摆鸿门宴,关云长单刀赴会,实际上是在两军阵前百步之遥的地方举行的,单刀赴会的不只是关羽,还有鲁肃。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会谈的内容自然还是各唱各的调,各讲各的理,关羽强调己方在赤壁之战时也出了力,占有荆州之地天经地义,东吴此次兴兵犯境实属无理,鲁肃则指责刘备赖地不还很是忘恩负义。尽管双方分歧严重,但是可以看得出双方还是希望能够避免流血冲突,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荆州问题。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以不欢而散而告终,一场血战似乎不可避免。
四、破局:烟消云散一瞬间
正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曹操的一个举动将刘备和孙权从战争泥潭的边缘拉了回来。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攻破阳平关,拿下了汉中之地,益州门户洞开。这个变化让人心甫定的益州再次变得惶惶不安,“蜀中一日数十惊”。同样紧张的还有远在荆州前线的刘备,如果曹操乘胜南下,益州则会危如累卵,界时不光荆州要不回来,还会陷入曹操和孙权两面夹击,辛辛苦苦奋斗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向孙权求和。谈判的结果是双方各退一步,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定了地盘: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归刘备,江夏、长沙和桂阳三郡归孙权。
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刘备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不得已割地求和不难理解,孙权在占据了三郡的情况下又退还零陵就令人费解了。我认为孙权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刘备兵力雄厚,有八万之众,孙权并没有战胜对方的十足把握。且刘备已成困兽之势,如不答应其求和条件,很可能使刘备孤注一掷拼命死搏,先在益阳一决雌雄再挥师西进。即使孙权能够击败刘备,自身也会损失惨重,如果被刘备击败,刚刚得到的三郡之地有可能再次丢失。和刘备正面钢枪,显然不符合眼下的利益。
第二,孙刘之间的荆州之争,说到底是联盟内部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外敌曹操的刺刀抵到了盟友刘备的鼻子上,属于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面前,次要矛盾必须做出让步,如果让曹操乘机攻占了益州,损失的是整个联盟的利益。唇亡则齿寒,刘备被灭了,孙权将会独木难支。
第三,答应刘备的求和条件,让出一个零陵郡而无争议地拿到长沙、桂阳两郡,对孙权来说也算是获益匪浅。以一郡之地换取刘备回川牵制曹操,自己可以腾出手来到曹操地盘上再捞一笔。事实上,孙权在达成协议之后,立即就带了十万大军直扑合肥,可见孙权是个精打细算的高手。
五、结语
刘备和孙权都对荆州志在必得,这个根本的利益冲突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湘水划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仍然在暗中发展累积,在下一个合适的节点,将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建安二十四年,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孙权再一次将刀子捅向了盟友的后背,最终吞并了整个荆州,而第一次荆州之争,只算得上一场预演。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名言,也是古往今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用在吴、蜀之间的关系上最为贴切不过。同盟关系永远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当曹操压迫到了孙刘的生存空间时,他们会暂时放弃利益得失,抱团取暖迎击共同的敌人。外部压力一旦缓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立即凸显,争权夺利不惜兵戎相见。同理,当再次遇到外部威胁时,二者又能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