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位于长江与大冶湖之间,以山为襟,以江为带,尤其是大冶湖春夏涨水季节就是湖,大水浩荡,水天相接;秋冬枯水季节就是港,弯弯曲曲数十里,不见其源头。大冶城形如半岛,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出行多渡,水运成为古代大冶主要交通。
早在商周时期,铜绿山所炼的铜从大冶湖运出,经长江出汉水,运至北方商城、周都和楚郢;往南直达吴越。自宋乾德五年(公元年)建县以来,大冶湖逐步成为大冶县城货物集散地,沿县城湖边设有渡口、码头。清末民初,随着汉冶萍工矿企业兴起,各大厂矿均配有专用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建国初期,大冶地区拥有运输船舶艘,载重吨。大冶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大冶乡镇和沿江商埠,都有港道水运。西以金牛港通梁子湖抵长江,西北以保安湖经东沟直运长江,东以大冶湖经氵韦源口直抵长江,木帆船年达到艘。水上运输十分活跃,遍设码头和船坞。船民按水系和航道结成同行业行帮帮派,明末大冶船帮分漕帮、大冶湖帮、划子帮、保安帮、三一帮、三六帮等。
漕帮:水运为漕。古代物流、人流主要靠水运。古代朝廷分派的漕粮运输称之漕运,走江河、海道,由专职漕运官员管理,有军队押送,沿途设驿站,船舶修理,有骡马、水手、河泊所官员,运解天津卫交兑,是项重役。船民利用回来的空船捎带装运食盐等货物。清代,大冶漕船占有湖北漕船二帮、三帮,是一个跨境船民帮派。辛亥革命后,漕粮统征货币,漕运废除。漕运在南北航运交通和物资交流上起到重要作用。
大冶湖帮分四帮:明末清初,大冶、阳新两县在大冶湖两岸生活的船民,按区域范围组成船帮。上帮,曹胜坡至马家湖一带;中帮,马家湖以下至大王店一带;下帮,大王店至苇源口一带;冶帮,大冶城关起沿四棵、汪仁至苇源口。四帮共有帆船50多只。清光绪二十八年()大冶湖船帮共同组成“四帮船局”,局址设在阳新氵韦源口,负责处理船帮事务。年解放,四个船帮解散。船帮占水运优势,运量大,皮革、桐油、棉纱、洋广杂货、食品、杂粮、矿石什么都运,起到城乡互济的作用。
划子帮:由金牛镇船民组成,有船36只,均系2-3吨,专为金牛港的货物进出转运、过档。划子帮活动在三岔路口至金牛镇大桥下一段金牛港航道中,由于港窄水浅,适宜用划子(小船)。
保安帮:有船80艘,载重多在吨以内,以运输保安湖的物资为主。过东沟闸与梁子湖相通,经樊口入长江,航程63千米。内分一、二帮。一帮由保安湖一段的石、徐、黄、柯等姓组成,有船45艘;二帮由保安湖一带的吴、石、程、周等姓组成,有船45艘。旗鼓相当,利益均分。
保安湖古称河泾湖,跨鄂州市和大冶市,东抵三山湖,东北边与还地桥镇接壤,西接梁子湖,南邻保安镇,北抵东风农场。保安湖属古梁子湖水系,面积约48平方千米,湖岸曲折,港汊密布,由保安大湖、桥墩湖、扁担塘、小赛海、余山湾、宝莲湾等水域组成。主要有4条大港流入保安湖:有源于金山店纪家桥的大洪港,源于金山店朱山的官桥港,源于笔架山的高溪港和源于大襟山、梅子山等诸山的南阳港。保安帮民船就在这一片湖、港中跑运输。
三一帮:由大冶、阳新、蕲春三县船民组成,三县合一。有船艘,载重多数在20吨左右,最大的吨,活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强大。主要运输大宗如食盐、苎麻等货物,清光绪年间为盛。年日军沿江侵占大冶,军舰横行,盘查较严,三一帮因战火解体。
三六帮:由梁子湖区太和、沼山葫瓢咀、金牛坟菜地船民组成。内分“上三帮”,“下三帮”,合称“三六帮”。有船余只,一般为3吨,主要航道在金牛港、梁子湖入长江,航程90千米。运输粮食、棉花、火纸、药材、山货、日用杂货等,往返于金牛、保安,鄂城太和、葛店、樊口,武昌土地坡、豹子澥等地。大大小小的船帮组成大冶水上运输网,各有担当,互为补充,担负着大冶人流、物流主要运力。
大冶长江水道,并非都是黄金水道,船民的工作和生活是非常辛苦、危险和艰难的。好多是夫妻船,终年在水上飘泊,工作和吃喝拉撒睡在船上,小孩无人照料就用长绳拦腰系在船上,稍大点寄养在亲友家或者花钱寄养寄读,一年难见一回面。船民以船为家,既当船工又当纤夫。顺风扬帆,小心碰撞;逆风撑篙,航道狭窄,急流险滩,遇到回水涡子格外小心,水流似箭,涛声如雷,旋涡无常。有许多江段不能拉纤,靠撑篙划浆,每一步都要付出全身气力。稍有疏忽船就搁浅,搁浅是船民的灾难,称之龙王设卡,船体下陷,很难推动,有时几条船的船工联手下水,由一人鸣锣当指挥合力推船。老船工撑篙握得紧,端得久,站得稳,撑得力,篙篙有劲,这是长年磨练出的真功夫。许多江段不能撑篙划浆,只能拉纤。有的江段有专门拉纤的纤夫,有的则由船工上岸拉纤。无论寒暑,纤夫四肢着地背朝天,搏激流,战冰雪,冒酷署,肩背纤绳爬石坡,出手抓到荆棘或是抓到峭壁尖石,都不能松手,手足划破流血不止还得坚持爬行,否则船会不进则退,一退就更难控制。遇到山体塌方或失足掉进江水,跌落低谷深荡,十之八九没人生还,翻船死人时有发生,心酸难书。
年后,金牛、大冶镇才出现小轮船各一艘,但船帮仍是主体。年成立大冶县航运公司,由民船协会、民船互助组、民船合作社、内湖大队演变而来。从而船帮消失,成为往事。而后有几个水运公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水上运输工具经过从木质到水泥到钢质的更新换代,大冶水上运输能力从年的18.1万吨发展到年的万吨。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科技发展,运输方式多样,航运成本高且运时长,年后,人们开始步入快节奏,弃水道走陆路,汽车火车取代船,船运逐渐萧条,仅在大冶湖内湖运输黄砂。大冶民船退出运输市场,大冶船帮早已不存,但它长达数百年的运输功绩永载史册。
黄石市档案局组稿
湖北省档案馆“读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