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课堂
襄阳城市格局的历史演变简述
清风一缕思绪万千
话说襄阳——辉哥儿道来
襄阳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着多处著名文化遗存
如岘首山,鹿门寺,隆中等
今天辉哥将带着大家穿越时空
向大家展示襄阳的城市发展脉络及要素
·历史上的襄阳·
襄阳城市在两汉快速发展,公元年,刘表将治所徙于襄阳,公元年,曹操保荆州,始置“襄阳郡”。在这个时间段内,襄阳是我国的核心城市之一。
隋唐至北宋时期,襄阳的重要地位体现在交通运输上。《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记载:“安史构祸,汁洛沸腾,而襄邓无虞,故东南之资储,得以西给行在。
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襄阳的政治地位逐步降低。近代汉口开港以后,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襄阳有了“七省通街”和“南船北马”之称。《襄阳县志》记载:“城郭金汤,民物繁阜,舶舶之上下,车骑之往来,为水陆交会第一冲。”
近代,襄阳是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有萧楚女同志曾在襄阳二师任教。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襄樊战役”,今保存有襄阳古城西门的登城突破口。
建国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年把襄阳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发展。
·城市格局的发展·
汉水有城初建成——西周
1
西周中期建都于今邓城城址的古邓城。《左传》《春秋》等文献记载,商末周初之时,邓即与巴、澄、楚并为周的南土。邓城是当时襄阳区域唯一的中心,形成了“一城独秀”的城市空间雏形。
盛世三兄弟——两汉至西晋时期的大发展
2
秦代时,邓城为县治,汉承秦制,邓城的地位没有改变。由于交通的优势带来经济的发展,汉水以南始建襄阳县。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由于军事原因,樊城出现。由此形成了邓城、襄城、樊城的三城鼎立时期。
双城时期——晋至唐时期
3
在两晋时期,邓城、襄城、樊城三城并存的格局依旧被保存,在此期间,城内新建夫人城,城外新建谷隐寺,岘山亭,檀溪寺,观音阁等。
邓城消失于南齐。在唐期间,樊城向南迁移,襄城位置大体不变,形成了今天襄樊二城隔江对望的初步格局。
成熟期——元明清
4
陈愕所著《襄阳府志》记载,“明取襄阳,以平章邓愈镇其地。于至正二十五年修之。城北以汉为壕,计四百丈。东、南、西凿壕,共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
明代以后,襄阳城市护城河逐步加宽,实际宽度接近米。明代末期,由于兵事频繁,襄阳城逐渐衰落。清代期间曾对襄阳城墙进行了多次改扩建,修缮城门城楼,加建敌台炮台和兵房,加固城墙,疏浚护城河及清理岸界。此格局被基本保留并得到沿袭。
襄城、樊城两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建筑,如昭明台,“崇祯末毁于贼。清顺治中都御史赵兆麟重建,定其名曰‘昭明台’,勒碑记之”。仲宣楼,是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粟而建,并以其字仲宣命名,又名王粟楼。在东南城上建有魁星楼。
历史新篇
5
樊城共有九街十八巷。九街是:十字街、教门街、大同街、磁器街、前街、后街、铁匠街、丰乐街、机坊街。十八巷是:林家巷、左家巷、杨家巷、余家巷、永丰巷、陈老巷、曾家巷、前马家巷、后马家巷(炮铺街)、基峨巷、火巷、古井巷、莫家巷、财神庙巷(劳动街)、邵家巷、朱家巷、苏家巷、乔家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街依旧热闹非凡。群众建设热情高涨,如对新五街的营建。
建国后,城市空间发展迅速。城市规模由古代的2.5平方公里发展至如今的98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增长明显。改革开放之前(80年代之前),襄阳在观山周围建设了少量工业,改革开放后,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樊城为中心向北、向东拓展,并受限于焦柳铁路的南北向分割,呈组团式发展的方式,城市重心北移。
沿袭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年5月,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年8月,襄阳地区(今襄州)与已升级为地级市的襄樊市合并,改称襄樊市。年12月9日,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至今依然有许多古建筑被保存,如老襄阳会馆、鹿角门等。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寥寥数语,已写尽襄阳美景。山美、水美、人更美,襄阳深厚的市民文化与历史沉积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希望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探讨襄阳城市历史空间格局,找到适宜保护与发展的科学体系,力求规划和建设出具有襄阳自身特色的、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的城市空间环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小编删除。)
文章作者:张贤辉(汉江工程设计院)
审核:杨瑞(房投公司)
编辑:程甜悦戚燕洁(文体投)
团小青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