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州区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套清光绪二十年(年)版的《钦定二十四史》。据了解,这套史书是襄阳市目前保存最全、最好、也是最早版本的“二十四史”。为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李实同志所捐。
《二十四史》,以“武英殿本”对后世影响最大。襄州区档案馆珍藏的《钦定二十四史》即为武英殿本。清朝乾隆初年,《明史》修成,和过去历朝历代修编的二十一史总名“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而后又把《旧五代史》归为正史,清乾隆四年(公元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述了中国自上古洪荒时代至明代数千年历史,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纂而成,共计多卷,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李实同志捐赠的二十四史
李实(.08.09—.01.05)湖北襄阳东津湾人,年参加“二师学潮”,年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方领导工作。建国后,曾任湖北省文教厅厅长、中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李实一生酷爱书籍,热衷收藏。这套共计册的大全套大开本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他于解放初花了万元(旧币,相当于后来的元)从济南购买的。全套书置于前开式带锁的东北榆木书柜中,书柜量身定制,共26个格,《钦定二十四史》格门用绿色油漆写有书名,另两格空白。柜顶楣头从右至左雕刻着“二十四史珍本”、“辛巳孟春寅月”、“浮梦轩主珍藏”字样,由此推断书柜制作于年正月。从书柜的材质、油漆和设计、工艺可以看出,这套书的主人为珍藏它费尽心思,使得全套书虽几易其主,书籍品相仍完整良好,纸张大多干净洁白,打开柜门一阵浓郁的书香、柜香扑鼻而来。二十四史带箱的典籍露面者至今不足十套,而大多数是小开本并多数有缺本,册大全套大开本极为罕见。李实也深知这套书的价值,视之如珍宝。年,由于受康生的政治迫害,李实被罢官还乡,这套书也伴随他从北京迁移到了武汉。在武汉居住期间某大学曾想出资6万元购买这套图书,6万元在当时收入低微的时代可是个巨大的数额,老人丝毫没有动心。
李实同志捐赠的二十四史
李实虽然年少就离开了家乡,但对襄阳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饱含深情,自号“鹿门”,曾嘱后人在他死后把骨灰葬于鹿门山中,赤子之心,思乡之情,可见一般。
年初,李实同志卧床已经很久,他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于是让家乡的组织安排几个同志帮助其完成《鄂西北革命斗争回忆录》。原襄阳县搞党史工作的王玉同志有幸来到了李实身边工作,他肯吃苦,勤钻研,是个“襄阳历史通”。对李实同志出生和闹革命的地方都非常熟悉,写作之余喜欢和李实天南海北地聊家乡的事和李实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事,所以很快赢得了李实的信任和喜爱。王玉在李实的身边待了50多天,终于协助李实完成了《鄂西北革命斗争回忆录》的撰写工作。李实也因此对王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一天,李实向王玉透露了想把毕生收藏包括《钦定二十四史》在内的图书资料捐赠给古隆中、死后把骨灰埋葬在鹿门山的两个愿望。王玉说,“李老,古隆中现在已经划归襄樊了,咱们的襄阳鹿门山也要修建,你为啥不把书捐给襄阳县,以后在山上办个鹿门书屋,把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料都放在鹿门书屋里面,多好唻!”李实听了非常赞同,于是打消了把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料捐赠给古隆中的打算,由李实口述,王玉代笔,拟写了一份捐赠遗嘱交给王玉,遗嘱写到“李实百年之后把珍藏的包括《钦定二十四史》在内的所有图书资料无偿的捐赠给襄阳县,作筹建襄阳鹿门书屋之用。”
年1月李实逝世以后,王玉把李实留有捐赠遗嘱的事情跟襄阳县委办公室做了汇报。年8月,根据襄阳县委办公室安排,王玉和时任襄阳县档案馆馆长兼党史办副主任的沈天斌同志,带着李实的遗嘱到了武汉,李实的夫人左其云见了遗嘱,当即表态,“老头子咋说的就咋办!”于是,这套珍贵的《钦定二十四史》连同其它册图书资料承载着李实老人的游子之心,思乡之情入藏襄阳县档案馆(现襄州区档案馆)。
裴玉华吕梅赞赏